Search

【贏,就能快樂了嗎?】#贈書🎉

我曾是一個「非贏不可」的孩子。
  • Share this:

【贏,就能快樂了嗎?】#贈書🎉

我曾是一個「非贏不可」的孩子。

國中時某次演講比賽,得了第二名,我不但一點都不開心,還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吃不喝痛哭一整天,甚至對前來關心我的媽媽大吼:「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有什麼不一樣!?」


聽起來非常荒謬,對吧?而且,當我真的贏得第一名,愉悅的心情也維持不到一天,就會再次被恐懼的念頭攫取:「下次沒有贏怎麼辦?」「如果下次輸了,不就代表之前的贏都是假的…」,這份想贏的心,非但沒有讓我享受到贏的快感,還導致我患有不符合年齡的胃潰瘍。


《#內在獲勝》的作者皮帕.葛蘭琪分享了她獨到的見解,上述的這種贏叫做「淺贏」,你會得到獎盃、你會實現目標,但你永遠不會感到滿足,也不會和誰建立更深厚的情誼,到頭來,就算你擁有再高的名聲地位,再多的物質金錢,你依然不快樂。


這也相當符合我所接觸到的個案們,很多都是客觀條件上優秀、美麗、富有、成功的人士,但他們的共通點就是「覺得自己不夠好」。


這種對「不夠好」的恐懼深刻地撼動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—安全感。#因為當我們認定自己不夠好,#我們就有可能不被愛、#被他人拋棄,進而你過度「努力」,瘋狂地想「贏」,為的就是證明自己夠好。


可是,你我都曉得,哪有誰能當永遠的冠軍呢?因此這份恐懼更像是永夜一般,用無垠地黑暗籠罩、控制著我們。


很少人思考過,恐懼到底來自哪裡?為什麼我們都覺得自己不夠好?


其實,擔心自己不夠好並非來自我們的「原廠設定」,你不會看見剛出生的嬰兒覺得自己很醜、討厭身上的肥肉或懊惱於比別的嬰兒笨…,這種自我厭惡及和他人拼輸贏的心態,是後天被植入的設定。


這世界的制度與規則,大多都在助長「我不夠好」的恐懼;例如「考試排名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,因為,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,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。


#夠好是一種感覺,#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,#所以努力是沒用的,甚至你越努力,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。


我們當前的社會、學校、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「夠好」的感覺,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、不重視人際連結、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…(抑或這些同理心、人際與心理的學習,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)。


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(例如名聲地位),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,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,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,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。


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「#深贏」。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、看見自己的本質(即是存有與體驗)之後,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,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。


#你無需證明給誰看,#也無需幹掉誰,所以就算失敗,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,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!


我很喜歡作者說的:「輸,是留給贏家的禮物。」這本書將顛覆你對輸贏的看法,也將療癒我們被恐懼戳地千瘡百孔的心,光是翻開這本書、承認自己害怕、說出自己的恐懼,就已開始從恐懼手中拿回力量。


深深地祝福你,深深地贏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#抽書三步驟🎁
1.追蹤本粉絲頁、及按讚此貼文
2.tag一位好友,並留言:「@___,無論輸贏,我都喜愛這個自己~」
3.公開分享此篇貼文

4/24(六)晚上7點截止,
9點左右公告一位得獎昕粉名單~

感謝 潮浪 Waves 提供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#活出你的原廠設定》 七刷熱讀中
博客來|https://reurl.cc/4gkbqR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